PRP 分類系統

classification_sorting

生昇復健專科診所 洪綱醫師 

PRP – platelet rich plasma 富含血小板的血漿

精確來說, PRP是個非常沒有明確定義的名詞。PRP的英文全名是platelet rich plasma,意思就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漿。那到底是要濃度多少才能稱為"富含"?血漿裡面除了血小板還有什麼其他東西?為什麼這樣的東西可以使組織再生?今天要和大家介紹一個新的分類系統,目的是要讓醫師和病患有個共通的溝通橋樑。

新的分類系統 – PLRA 分類系統

2012年有學者提出PAW 分類系統,分別把Platelet、Activator、WBC列入考慮。2015年發表的這篇文獻,提出了新的PLRA 分類系統:分別是根據Platelet(血小板數量)Leukocytes(白血球多寡)RBC(紅血球多寡)Activation(是否添加啟動劑)四項變因來把市面上的PRP做分類。 同年七月在拉斯維加斯的TOBI大會上 Dr. Malanga 也登台報告這項結果。

Platelet 血小板濃度

有別於以往只看血小板濃縮倍數,新的分類系統也強調實際濃度和量的重要。以往的研究強調濃縮倍數,一般要求要能夠濃縮個4~5倍以上效果比較好;但是實際上一般人的血液血小板濃度就可差個兩到三倍左右,因此去測量血小板的實際濃度比較有意義。如果再把小寫板濃度乘上萃取量就可以得出實際血小板的量,那這樣就是一個比較完整可比較的數值了。

Leukocyte 白血球多寡

白血球究竟要少還是要多?這方面目前沒有共識。回顧以往的研究,似乎要治療關節內最好白血球少一些,減少對於關節內的刺激引發的軟骨破壞;如果要刺激肌腱韌帶的修復似乎白血球多一些好些,治療效果比較好。至於其中的機轉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,有待相關研究人員日後的更多努力。

RBC 紅血球多寡

目前的共識是紅血球會引發關節的破壞,最好將RBC分離的越少越好。這可以用醫師要注入的溶液顏色做分辨:越紅的大概紅血球量就越多,越亮黃的大概就是分離的越乾淨。但是實務上,就像光譜的兩端,若要把紅血球分離的越乾淨,得到的血小板濃度和生長因子量似乎也會跟著下降。因此這當中的拿捏就是一門學問了。

Activatior 活化劑選擇以及有無

常用的啟動劑包括鈣離子、thrombin凝血酶等,另一種是不另外加啟動劑,而是讓PRP注射到體內後由身體的膠原蛋白啟動。適當的activation啟動可以讓血小板開始作用形成一個纖維網狀結構,成為組織修復最早的鷹架。一般來說起動的速率凝血酶>鈣離子>身體自我啟動,視不同組織需求應考慮不同的啟動劑。

建議的標準格式

因此,標準的治療報告應該有以下數據:

多少cc的 PRP, 血小板濃度 多少百萬/ul , 白血球+-或濃度, 紅血球+-或濃度 , 活化劑有無(+-)以幾種類  ; 總共治療了幾次

為什麼這麼重要?

因為不同的血小板數量、白血球多寡、甚至不同的啟動劑就會製造不同的PRP。意思就是只要某份研究使用的PRP種類和你不同,那治療的結果就不能混為一談。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多年來關於PRP的治療總是意見分歧,有人說很有效,有人說沒什麼用了。(這邊還不管注射的技術層面)

回到實務面上:目前台灣大部的醫療院所使用的PRP都是血小板低量、白血球少、紅血球少、啟動劑各有不同的種類。事實上我們出國參加研討會就會發現,目前世界上的PRP大廠不斷的在推出新式PRP萃取系統,而幾乎有名的廠商台灣都沒有引進。台灣因為商業宣傳的關係,大都和病患宣傳只要抽取10~15cc的血就可以;但是常常這樣做出來的PRP濃度常常不夠,甚至量非常稀少。目前我們使用的PRP製作步驟也相對落後,通常都需要醫護人員手動抽吸分離,除了濃度控制不佳之外,也增加感染的風險。最後是台灣能得到PRP還是相對昂貴,同樣的治療費在國外可以得到更好的PRP品質,甚至再加一點錢就可以得到更新式療效更加的PRP。

未來的目標?

除了引進更好的PRP萃取系統之外,如果能夠針對每一次的治療測量其中的各項數據,除了療效能夠更穩定之外,也能夠留下數據供後續研究。這樣做一般要有簡易實驗室的配備,對於病患端的等待時間也可能會有所拉長;但是為了能提供病患更好的服務,這將是我們努力的目標。

按鈕33-01按鈕33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