敏感部位的鼠蹊疼痛原因? 運動型疝氣介紹

pubistitle

鼠蹊痛 – 醫病雙方的尷尬問題 

鼠蹊部的疼痛臨床上較少見,不單是因為發生率較低,反而經常是因為病患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就診,醫師也因為部位尷尬經常無法仔細檢查治療。不同的科別醫師的習慣診斷位置也不盡相同,如骨科醫師偏好髖關節的檢查、外科醫師可以能會先聯想到腹壁損傷或疝氣、泌尿科醫師可能會檢查疝氣、睪丸或攝護腺等部位、而婦產科醫師通常會進行婦科檢查或確認骨盆底肌的病症。 

常見的鼠蹊部疼痛原因 

在運動傷害等肌肉骨骼系統的領域內,臨床上常見的鼠蹊部疼痛原因包括: 

  1. 髖關節病變(包含髖關節退化、骨頭缺血壞死、關節唇破裂等)
  2. 髂肌或腰大肌肌腱拉傷
  3. 內收肌群拉傷或撕裂傷
  4. 運動型疝氣 (sports hernia, 非真正疝氣,而是描述腹直肌-恥骨-內收長肌連續結構的損傷) 新稱 運動型恥骨痛Athletic pubalgia
  5. 薦髂關節前側韌帶損傷造成的轉移痛
  6. 高位腰椎病變的轉移痛….等。

這篇文章主要著重於運動型疝氣,關於髂腰肌、腰大肌相關的問題,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 

運動型疝氣 – 簡介 

 大約從1970 年代起,醫師們發現在足球、橄欖球等競技性運動員身上,經常看到不明原因的鼠蹊疼痛。當時醫師們不太清楚詳細發生了什麼事,直覺的就聯想到腹股溝疝氣也會類似的症狀,那大概也是腹壁上面的缺損拉傷導致。當時的研究或治療都針對下腹部或側腹壁的筋膜修補,但是療效不佳。慢慢的二三十年後,醫師們漸漸發現真正的問題來自於恥骨周圍的肌肉肌腱,包括腹直肌、大腿內收肌群的慢性拉傷。不過早期的診斷導致有點誤導的『運動型疝氣』廣為人知,至今依然經常看到。 

恥骨周遭的肌肉相連 

恥骨位於身體前方正中央,四方均有肌肉接附,上為腹直肌、下面有內收長肌、短肌等內收肌群、外側為恥骨肌、中間則是恥骨聯合處。另外腹壁側面的腹斜肌、腹橫肌和腹股溝韌帶也有附著在恥骨上,淺層筋膜則有左右交叉,提供四肢活動時的張力連動。正常來說四方的肌肉張力應該維持平衡,但是在許多激烈運動如足球、橄欖球、國人愛好的馬拉松三鐵等,都有可能過度使用恥骨周圍肌群、形成肌肉或肌腱的損傷。 

pubis

運動型疝氣的常見症狀 

運動型疝氣(或稱運動型恥骨痛)的常見症狀包括下腹疼痛、激烈運動誘發疼痛、大腿內夾或捲腹產生疼痛等。疼痛位置通常比較模糊,病患會覺得鼠蹊部周圍都不太舒服,但無法精確指認精確疼痛部位。嚴重的時候會合併行走困難、會陰部疼痛、睪丸疼痛、排尿不順,性行為時因為發力方式也會不舒服。 

pubis2

運動型疝氣的檢查 

臨床檢查最重要的方式是仔細觸診、髖關節活動度測試、超音波檢查等。觸診可以按壓恥骨上下周圍的每一條肌肉,其中內收肌和恥骨肌是最容易受傷的肌肉群。觸診同樣也可以按壓髖關節、薦髂關節等其他部位,排除其他可能。髖關節內轉有時候也會產生疼痛或活動度受限,容易誤診為髖關節唇的問題。超音波檢查則針對懷疑損傷部位做掃描,確認受傷的部位和嚴重度。 

pubis3

運動型疝氣的治療 

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診斷。首先要認知到有組織纖維的拉傷或撕裂傷,因此持續伸展、按摩、放鬆是不妥且有害的。最直接的治療是拉傷部位的增生療法注射、較嚴重的撕裂傷則建議使用自體血小板PRP局部注射促進癒合修復。注射的方式建議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:不但可以閃開重要的神經血管,還可以精準的注射在患處,達到穩定且快速的療效。 

若是激烈運動相關的運動型疝氣,通常不是肌力不足,而是恥骨周圍的肌力不平衡所導致。後續的訓練則要加強呼吸肌、核心肌群的肌力和耐力,減少內收肌群的過度代償;不貪量不爆量的穩定訓練計劃,不要為了短期的目標快速衝高訓練量,造成肌肉過度疲勞或超過肌肉負荷。 

運動型疝氣自我評估 

1. 觸診摸摸看小腹下面的恥丘處是否有壓痛 

2. 試試看捲腹運動是否會痛 

3. 觸診大腿根部和軀幹連接處是否有壓痛 

4. 平躺,膝蓋彎曲90度,放一個拳頭在兩膝之間,試試看大腿內夾是否誘發疼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