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醫生,受傷後是不是要多休息? 」 談休息的迷思

休息迷思_工作區域 1

 

生昇復健專科診所  洪綱醫師

 

最近門診有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病患:第一個是個腳踝扭傷四個禮拜的女生。進門診的時候柱著腋下拐,腳踝仍然腫脹僵硬,踩地板時仍有疼痛。她因為被懷疑韌帶撕裂腳踝被用副木固定了三個禮拜,最近才剛拿下來。檢查可以發現關節角度依然受限,腳踝周遭的皮膚仍然「拋拋」 的有皮下水腫,有些部位甚至有異常的壓痛。

第二個是個膝蓋下方脛骨平台骨折的女生。開完刀兩個月,一屁股坐下來我就嚇到了。怎麼膝蓋可以這麼自然彎曲!雖然穿著高強度護膝,但是膝蓋幾乎可以全彎,骨科醫生甚至同意六個禮拜的時候就可以全力踩地了(通常要二到三個月不等)。雙腳走路重心對稱,步態大致完整。這個女生一定有美國隊長的基因!

兩個差不多年紀的女生,怎麼回復速度差這麼多?

休息,不會比較好!

首先直接破題,提一個觀念:休息,不會讓受傷加速復原!一個有名的研究顯示,只要讓一個年輕健康的人臥床一個禮拜,肌肉量、肌力、最大攝氧量均會顯著下降、同時胰島素抗性(Insulin resistance)也會增加。這顯示我們身體的確有"用進廢退"的現象。目前在復健醫學界的共識也是,及早關節活動、及早平衡訓練、本體感覺訓練、功能性訓練絕對是有助於受傷後的復原。

從 RICE 到 MEAT

過去三四十年流行的急性期RICE處理,是在70年代由Dr. Gabe Mirkin所提倡的,漸漸的成為運動醫學的圭臬。RICE包括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壓迫(Compression)、抬高(Elevate)。近代的研究漸漸的不再建議過度的冰敷、過長的休息,甚至近期Dr. Mirkin本尊也出來修正由他推廣的這個觀念:他現在認為過度的冰敷和休息反而會影響組織正常的修復,同時許多會抗發炎的藥物也會干擾正常的修復過程,包括:類固醇、非類固醇消炎藥、免疫抑制劑等。如果真的要冰敷應該針對急性出血、肌肉拉傷的情況做冰敷,時間侷限於受傷後的六小時內。

Dr. Mirkin :冰敷延遲修復

Gabe2

RICE之父不再推廣RICE

新的觀念包括由Dr. Hauser等人推廣的MEAT – 活動(Movement)、運動(Exercise)、止痛(Analgesia)、治療(Treatmemt)
活動: 活動包括關節活動、承重能力。及早的關節活動有助於組織血液灌流、淋巴迴流、廢物排出等。許多急性腳踝扭傷的病患我都鼓勵他們在疼痛範圍之內多活動、多踩地,通常消腫快,恢復速度也變好。有些病患扭傷之後用副木固定了幾個禮拜,反而容易出現關節僵硬、循環不良、甚至出現難治的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(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, 簡稱CRPS)

運動: 關節活動改善後應該盡早開始從事較輕鬆、功能性的訓練。較輕微或單純的傷甚至第二天依然可以繼續運動。這個部分要看每個人受傷程度的不同做不同的指導,但是原則就是疼痛範圍內可盡量活動。運動當中不可有疼痛、不舒服的感覺;運動完也最好不要有異於正常肌肉痠痛的感覺;如果真的有的話疼痛指數應該小於三分,或兩小時內消失。

止痛: 止痛的方式很多,不是只有吞消炎止痛藥! 適當的貼紮固定、徒手引流、甚至針灸、神經週邊注射( 5%葡萄糖水)都是更好的選擇。如果真的要吃藥也有許多天然的藥物可以選擇,包括鳳梨酵素、木瓜酵素、薑黃素(Curcurmin, 不是薑黃粉)等。西藥部分普拿疼系列因為抗發炎能力較小是可以接受的。

治療: 治療的部分比較廣泛,這個部分可能就是要個別討論了。除了骨折的專業處理之外,其他包括關節積血抽吸、周邊神經局部注射、甚至增生療法等都包括在內。物理治療的部分包括低能量雷射治療、冷熱水療、徒手引流、甚至後續的運動治療有都是範疇。

這樣一路看下來,是否有點初步的概念呢? 其實大原則就是在不干擾身體自我修復的條件下,盡量給予疼痛治療、鼓勵關節乃至全身性的活動,及早開始在疼痛範圍內的運動訓練。這樣的觀念是不是和過去鼓勵冰敷消炎休息不太一樣呢?

那打完針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呢?

接受過增生療法注射的朋友可能有經驗,前面兩到三天左右換處可能會有局部的痠脹感,甚至感覺好像又受傷一次的感覺。等到這個感覺消失後就可以開始運動了,在此洪醫師建議先從原有運動量的50%開始,可能是時間是原有的50%,也可以是強度的50%,視運動種類自而定。後續就是循序漸進,慢慢的增加強度或時間直到下次回診。還是要強調,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樣,運動中、運動後最好不要有不舒服的感覺。

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就以疼痛範圍當基準,做一些小範圍的關節活動,或輕鬆的承重。如果連日常生活都會疼痛的話,可以適當的使用護具輔具來幫忙,如護膝、護踝、保護襪、護腕….等等。還是同樣的觀念:給予止痛、治療,鼓勵多活動、促進身體的修復。

前面兩位女生….

回到一開始的案例:第一位女生因為擔心韌帶撕裂被固定了三個禮拜,反而早成關節僵硬,踝關節周遭的腓神經已經出現異常的神經病變,快要演變成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(CRPS)了。經過積極的超音波導引神經注射(淺腓神經、腓腸神經、大隱神經),同時鼓勵病患多踩地和關節活動,神經漸漸消腫,皮膚的顏色也漸漸回復正常。第二位女生其實一開始視被建議打石膏三個月,幸好她找到另外一位醫師幫她開刀,同時穿戴了兼具強度與活動度的可調整護膝(如下圖示),並積極的進行關節活動、承重訓練,回復速度超出了醫師預期。

brace

第二位女生的護膝(非當事人)

結論

我們的身體有很強的自癒能力,要尊重它,幫助它。你知道我們身體的細胞每幾個禮拜就會汰換一次嗎?意思就是你現在用的身體只有剛出廠幾個禮拜,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是有能力不停的再生,充滿無限的潛力。從今天起,修正舊有的觀念,利用MEAT取代RICE,和身體合作,而不是不停的對抗。

按鈕33-01按鈕33-02